長海縣獐子島游玩
大多數旅行者來說,我要去的是一座默默無聞的小島。
發現獐子島是一次偶然,就像任何一次偶然一樣,邂逅并愛上了。
我愛瞎晃,愛看地圖,愛挑角角邊邊玩。帶著好奇,認定了,就一定會跑過去。獐子島就是這樣進入我眼簾的。請不要笑我。
第一次走近這里,是在八年前的夏天。參加了當地首屆開漁節。
第二次也有一年多了吧,至今難忘。
獐子島靜臥在大連市長海縣的黃海海域內,長海縣是大連乃至東北地區唯一的海島縣。
清晨的快船是由大連港駛來的,它在
大長山島作第二次短暫停留后,就直奔獐子島而去。大約是中午時分到。(也可在皮口坐船。皮口有去長海縣各個小島的船)
一下碼頭,看著幽藍清澈的海水,(喜歡這邊海水的顏色,與湛藍不同)閑散的島民,以及美麗的別墅群……就似我一直在尋找的地方。
長海縣素有“天然魚倉”之美稱,以前有“棒打獐子瓢舀魚”的傳說,而獐子島則有“黃海明珠”的美譽,它由獐子、褡褳、大耗、小耗等11個島、礁組成,四面環海,氣候宜人,空氣清新,風景秀麗。它東面的海洋島是我國最東的島嶼,距
韓國濟州島僅98海里。由于受海洋型氣候的影響,獐子島上綠染四季,即使在數九寒天,這里也郁郁蔥蔥綠樹成蔭。那些依山而建的一排排白墻紅瓦的小別墅隨山就勢地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由于規劃得體,他們背倚青山面臨大海,一派歐洲典雅風范。
獐子島本身是座礁巖島,只有巖石沒有沙灘,但是,在賓館的東側卻有一處長達三公里的“人造”金沙灘。一打聽才知道,原來獐子島是座很富庶的島嶼,它以海產養殖為主業、捕魚業為輔,這里盛產的皺紋盤鮑、蝦夷扇貝、海膽、紫石房蛤、寄居蟹等海珍品名揚海內外。因此富裕起來的島民們除了把電話普及贏得了“中國電話第一村”的紀錄、把島上的小學校蓋成恢弘的宮殿外,為了豐富大家的業余生活,他們愣是花了1000多萬元,從島外買沙子回來,在“明珠廣場”北邊的海灘上建造了一處沙灘。
獐子島沿著濱海的公路就一條。出了港口往東,是去沙包(鎮政府所在地)、東獐的路,往西是去西獐的路。從西到東,獐子島的風景和建筑也不盡相同:西獐的民居以石頭建筑居多;沙包的洋樓別墅多;東獐的紅瓦白墻多。西獐有水庫,多灌木;沙包有廣場,多花草;東獐有觀景臺,多樹木。
東獐的日出千萬別輕易錯過,勇敢地折騰一次早起,找輛車直接開上東獐的山頂,直達高高佇立的觀景臺邊。這里視野開闊,空氣清新,是觀賞海上日出絕好之地。觀景臺有二層,旁邊還有座高聳的燈塔,臺下山巒起伏,松柏林立,風景秀麗。看完日出后順便沿觀景臺東邊的石階向海邊穿行,在幽靜的栗樹林中,除了鳥鳴外就只有你清脆的腳步聲。
獐子島的蝦夷扇貝是其特產,它體大肉肥是扇貝系列產品中的佼佼者,被譽為“扇貝之王”。你只需清水白灼,它都鮮嫩味美,回味無窮。此外,海膽、海螺、紫石房蛤、寄居蟹以及各種各樣叫不出名字的海魚,都是我喜歡的海鮮,很多是我在上海沒見過的。這里還有一種野菜包,也非常的好吃。
小島的美是需要靜靜地體會的,對于那些匆匆的過客來說并不合適。
去過兩次島上,都在夏天,每次都有新的發現。認識的朋友告訴我,獐子島是海洋性氣候,冬天不太冷,要我冬天也去看看,可一直沒時間,有些遺憾了。大連
獐子島旅游網編輯整理
——長海縣獐子島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