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游記,大連海島旅游
說起獐島,遼寧人多數都知道,外地人知道的恐怕很少,因為以前出版的各種國內旅游地圖冊上,你根本找不到獐島,其實獐島就是小鹿島。
獐島位于東港市北井子鎮南的黃海之中,全島陸地面積約0.8平方公里,住有漁民170多戶,人口570余人,是我國萬里海疆北端第一島。島嶼由一陵六石宅、四礁組成。陵石橫東西,蹲臥兩翼,礁居其間。島上山石犬牙交錯,有老雕窩、鷹嘴石、老豬礁、烏龜砣子等等,形狀各異,體態逼真。山坡上灌木叢生,一片碧野。曲徑小路均由貝殼鋪蓋,走來別有情趣。雖然獐島沒有大鹿島那么多的名勝和景觀,但是,因為沒有人為的雕鑿修飾而顯得更加自然和古樸。
登島上主峰遠眺,晴天回清倒影,風天白浪滔滔。向海望去,海天一線,白帆點點。夜里,遠處漁火閃爍,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海天渾然一體。耳邊除了海浪拍岸的聲音外,沒有一絲雜音,這對于習慣了城市喧囂的我來說,感覺就像進入了天外仙境,這份恬靜,讓人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西眺大鹿島相隔咫尺,西北孤山、北部北井鎮隔海相望。站在海灘回頭向島上望去,小島風光盡收眼底,甚為迷人。獐島距北井子鎮約有3海里(約5公里),從北井子鎮乘坐小客輪,逢大潮時客輪直線行使十幾分鐘便到,小潮時也只有25分鐘的航程便可登島。
國慶前夕我和夫人邀請退居二線的老同學閻榮凱,大家都稱他閻校(他姓閻,原是一所縣重點中學的副校長)及夫人,老釣友李長春及夫人,我們六人中除李長春夫人不是教師外,其余我們五個都是退了休的老教師,在崗期間根本沒時間外出旅游,此次三家一拍即合,于是我們六人一同前往獐島和大鹿島進行自費旅游。作為釣魚迷的我,旅游是次要的,親臨大海見習海釣是我多年的愿望,因為我這個快六十的人還沒到過海邊呢。
九月二十日早晨六點半,我們乘坐通化至丹東的長途客車,歷經九個多小時,于當日下午三點半到達丹東。到了丹東下車后第一個迎接我們的是一聲炸雷,無奈我們只好在丹東住了下來。連綿的秋雨給我們的旅行充添了一份憂郁,小到中雨足足下了一宿,第二天清晨,雨過天晴,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心情也就格外地敞亮。
廿一日早上五點半,我們六個人在丹東客運站附近的一家小吃部吃了早餐,包括午飯在內僅花了十八元,還真夠便宜的。當我們來到客運站門前,一幫出租車司機蜂擁而上,爭著要拉我們上車,我們問他們要多少錢,張口就是150元,我們嫌貴,經討價還價未果,于是,我們乘機離開了是非之地。登上了一輛丹東到東港的大客車,每人只花七元錢便來到了東港。然后又轉乘小客車到了北井子鎮。鎮內到碼頭還有十幾里的路,花十五元錢搭上一輛小半截貨車,十分鐘就到了。
今天是農歷八月初八,正逢小潮,客輪要到滿潮時才能開。我們在碼頭上足足等了兩個小時,到11點左右,潮水漸漸上漲,11點半客輪總算啟航了(由于初一到十五漲潮時間不同,開船時間每天向后延半小時),船離開碼頭沿著S形航線一會駛向東,一會又駛向西,十多分鐘后才直線駛向獐島。經過30多分鐘的航程,船靠上了獐島碼頭。
獐島的人非常熱情。因事先經親友的介紹和聯系,到碼頭迎接我們的是該島村長的弟弟張忠民。駐地離碼頭不算遠,但要翻過一座小山丘。由于帶的東西較多,我們搭乘賓館的面包車,五分鐘便到了我們的住地----馨怡山莊(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現代的農家小院)。早有耳聞,這里很多村民自開旅店,且價格便宜,一人一天僅十元錢。在城市里呆慣了的我真不敢相信,像“馨怡山莊”這樣漂亮且廉價的旅飯店竟有四十多家。“馨怡山莊”是座小四合院,約400多平方米。它既是張忠民的家,也是個體旅游接待點,除了自家三代居住外,有7間客房和小賣店,可以接待40多名游客,室內外收拾得干干凈凈。使我感到驚奇的是,島上所有的“農家小院”都沒有大門,進進出出特方便,真是實實在在的夜不閉戶,給人一種莫大的安全感。
房東為我們安排了三個房間,我們簡單的吃罷自備的午飯(來時怕趕不上中午飯口就自備了午飯)便急著去趕海。海灘離我們住處只有十幾米,出門下堤壩便是。我們六個人有三個沒到過海邊,我是第一次親臨大海,踏著那柔軟而又厚實的沙灘,感覺如同走在地毯上一樣舒服。都說海面是平的,在這里看一望無際的大海,感覺天邊那條線有點呈弧線形。急不可耐的三位夫人和我的老同學閻校被那有節奏的海浪聲吸引過去,在礁石灘的石縫里、沙灘卵石上快速爬行的小螃蟹,令三位夫人興奮不已,撿貝殼、捉小螃蟹讓她們忙得不亦樂乎,而我和釣友老李最惦記的是先偵察地形,看看什么地方能釣魚。
說來慚愧,釣了多年淡水魚的我,對海釣一無所知,臨來前我用了兩個晚上查閱了近三年來的《中國釣魚》和《垂釣》雜志,粗淺地了解了點海釣常識,得知釣海魚最好用海蚯蚓(沙蠶)作餌。我和老李都是第一次親臨大海,也是第一次接觸海釣,沙蠶是啥樣子我們倆誰都沒見過,更不用說如何捉到它了。我們向房東借了一把鐵鍬,就去挖沙蠶了。退潮后的沙灘上留下了無數個“小管子”,那就是沙蠶的家。沙蠶可真不是那么好挖的,一鍬下去將沙翻過來,隱藏沙蠶的“小管子”總是空的,有時還把小管子挖斷了,挖了十幾鍬啥也沒找著。后經當地人指點才得知,開挖前腳步要輕,鍬挖得要深要快,我們試著做了還真見效。按著此法用了兩個多小時總算挖到十幾條個頭較大的沙蠶,捏著沙蠶讓人心里真有點發怵。再回頭向沙灘望去,留下了曲線形的上百個砂坑。后來我們也總結出經驗來:一是隱藏沙蠶的“小管子”基本是沿著海水漲退潮的方向,斜向埋在沙子里的,而且凡有沙蠶的“小管子”管口會有新的海藻雜草和貝殼碎片;二是挖出隱藏沙蠶的“小管子”,要快速捏住上下口,然后將“小管子”放到沙蠶盒里后,捏住管子上口沙蠶自然萎縮從下口滑出(方向不能反),用海水浸過的濕沙土保存,兩三天都不會死。其實釣海魚并非只有沙蠶能作餌,當地人都使用小魚作釣餌,捉小魚要比挖沙蠶省事得多。
時間過得真快,一個膠卷還沒拍完天就黑了下來。上島后的第一頓晚餐,我們就品嘗到了向往已久的海鮮大宴——房東特意為我們安排的魚螺蝦蟹六道菜,做工雖然沒有星級酒店的考究,但味道之鮮美,口感之嫩滑,回味之綿長,在內地是絕對享受不到的,僅此一餐就不虛此行。飯后,十七個頻道的電視節目還沒蹓跶完我們就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22日)凌晨四點半我便起了床,去叫另外“兩對”,其實他們也早就醒了。我們簡單的洗漱后就帶著攝像機、照相機和釣具,急切地奔向小島的東碼頭山上去看日出。5點25分,遠處海面上泛出紅暈,先是一扇面紅光探出海面,剎那間,火紅的太陽掙脫了海水的牽拽,一躍跳上了天空,那一刻就好像看動畫片一樣。我急著要去釣魚,自然無心再看日出的輝煌,“太陽蹦出來了,釣魚去嘍!”我喊了一嗓子,便和老李沖下小山坡,箭步奔向礁石灘。
—— 獐子島游記,大連海島旅游
相關信息